来源:百办办公室装修 时间:2017-11-17
浙教办基〔2015〕78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2.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3.综合性。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4.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三、课程建设
1.制定课程规划。学校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主体。要认真做好校情分析,根据培养目标、学校特色、学生需求和可用资源,系统设计学校课程体系,制订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拓展性课程应涉及到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学校应依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部分内容开发为拓展性课程,把大部分校本课程开设为拓展性课程。
2.分类开发课程。拓展性课程可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主要指与学术类基础性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教育等,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这类课程应基于地方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艺特长类课程。主要指与体育、音乐、美术、健康教育、表演艺术等内容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应基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艺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主要指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生活技艺、科技教育、班团队活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内容相关的课程。这类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3.统筹课程资源。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统筹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等校内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社会机构等校外教育资源,借助青少年活动中心、劳技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博物馆、展览馆、俱乐部等校外教育场所,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多形式引进和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课程。
4.做好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与校本教研和师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团队开发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教师联合开发课程。任课教师要认真制订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框架(包括内容结构、具体安排、学习材料和工具等)、教学与评价要求等。
四、课程实施
1.保证教学时间。拓展性课程应列入课程安排表,苏州办公室装修,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小学15%左右,初中20%左右。学校可根据实际,以学年为单位,自主安排拓展性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时间。
2.体现学段特点。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拓展性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等内容为主。初中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3.加强选课指导。学校应根据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呈现拓展性课程目录,介绍各门课程的开设年段、授课教师、教学目标、主要内容、评价方法等,便于学生规划整个学习阶段的修习计划。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络选课平台。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五、课程评价
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重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持续发展。结果评价侧重于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取得进步,兴趣、爱好、特长是否得到培养,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是否得以养成。
2.评价手段多样化。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绩可用等第、评语、事件记录等形式表示。
六、条件保障
1.强化师资建设。多渠道、多途径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开设能力。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聘任高校、中学以及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担任拓展性课程教师。
2.加强教学研究。教科研部门要转变教研方式,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典型经验,组织拓展性课程教学区域研讨活动。学校要通过校本研修,定期组织拓展性课程教学观摩和专题研究活动,总结成功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拓展性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3.重视课程评审。学校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审查各类拓展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开发质量和实施成效,审核开设拓展性课程的校外人员和社会机构的教育资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方案的评议和指导,搭建精品拓展性课程评选平台,促进学校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4.完善督导考核。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整相关督导评估指标,建立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自主权。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参与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和评职评优的重要指标。确保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的必要经费,建设与完善配套教学设施设备,为学校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提供条件保障。